1938年4月,侵华日军为打通津浦铁路,企图南北夹击徐州,调集第101师团、第14师团等精锐部队,配合飞机、坦克对苏北地区实施大规模扫荡。4月26日,日军攻陷盐城,随即展开为期十余日的系统性屠杀,史称“盐城大屠杀”。此次行动是日军“三光政策”的典型体现,旨在摧毁盐城作为苏北抗日根据地物资枢纽的战略价值。
通榆公路伏击:7月1日,日军撤离盐城时,北侍庄村民侍殿英、侍殿扬因拾粪被日军发现,遭乱刀刺杀,尸体被抛入三墩河。
伍佑镇纵火:日军入镇后,将王姓妇女掼入火堆活活烧死,吴姓女子遭轮奸后遭报复性屠杀,16名平民被逼跪祭阵亡日军。
此次惨案共造成14237人死亡、576425人伤亡,盐城原有58700余间房屋被毁80%以上,成为“无人区”。日军占领后继续在周边制造惨案,如4月15日官桥至夏镇途中杀害109。
西卞乡惨案:日军以“修碉堡”为名,将52名青壮年绑缚成串,用刺刀逐个戳杀,仅3人侥幸逃生。卞永茂等村民因未及时反抗遭集体处决。
经济掠夺:抢走粮食13.75万公斤、布匹86万匹,烧毁店铺1000余家,盐城三年后仍白骨遍野。
此次屠杀是日军“三光政策”的典型,从纵火计划到集体扫射均经过周密部署。日军指挥官佐藤正三郎在战后供认,屠杀旨在掩盖其部队在盐城战役中的伤亡。
1938年7月,盐城红十字会统计收集尸体480余具,后经党史部门核查,确认有名有姓遇难者1536人,无名尸骨723具。幸存者口述显示:
纵火焚城:4月26日入城后,日军飞机投掷燃烧弹,西大街、陆秀夫公祠等4700余间房屋被焚毁,仅徐同茂大楼幸存。
千年古刹陆秀夫公祠4名僧人被杀,文昌帝君像遭枪击,4700余间房屋焚毁,盐城三年后仍白骨遍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