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记载准噶尔骑兵“一人五马”的配置使其日行军可达180里,远超清军骑兵80里的标准,当时准噶尔就是中亚霸主。更棘手的是其战和不定的游击战术,乾隆帝在谕旨中特别强调“贼人狡诈,忽降忽叛”的特点。这种机动性迫使清军不得不采取分进合击策略,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伊犁河谷战役中,清军五路大军形成直径800里的包围圈才最终合围成功。
而且准噶尔背后,还有国际势力的支持,战争背后是多方势力的激烈角逐。俄国在雅克萨战役(1685-1686年)后始终暗中支持准噶尔,仅1731-1741年间就向噶尔丹策零提供火枪1.2万支。哈萨克汗阿布赉则采取“两面臣服”策略,同时向清朝和准噶尔称贡。最严峻的是乾隆二十年(1755年)阿睦尔撒纳叛乱时,俄国承诺提供十万哥萨克支援,给清朝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我们首先来看看,准噶尔汗国的军事实力,准噶尔虽然是蒙古后裔,但是却准噶尔军队绝非传统游牧武装,其战术体系融合了多重军事文明精华。噶尔丹时期引进俄国燧发枪组建火器营,大策凌敦多布更创建了配备轻型骆驼炮的机动炮兵。在雍正九年(1731年)的和通泊之战中,准军利用地形设伏,以火炮轰击配合骑兵冲锋,导致清军傅尔丹部损失精锐7000余人。
从康熙初期到乾隆中期,清朝花了一百多年平定准噶尔韩国,而英国控制印度历时94年,正是有了印度源源不断的物产和财。
准噶尔,可能在大多数人的刻板印象中,只是清朝西北边疆的小小边患,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根本不值一提,与历史上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和蒙古比起来似乎都不值一提,这主要是历史上对这段历史描绘并不多。但是,巅峰的大清,耗了三代最强的帝王,才征服了这个西部劲敌,可见准噶尔汗国并不是一个可以轻易忽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