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云南支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队伍,殷禄才是刘复初1935年9月介绍加入中共的党员,这支队伍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12年,为人民革命事业作出了光荣的贡献。
庆幸的是,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又找回了这段记忆,时代一时的迷误没有成为历史永久的遗恨。
经受了严酷的斗争考验,1935年9月,经纵队司令员刘复初介绍,中共川黔边区特委批准,殷禄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殷禄才和云南支队就是红军长征播下的一粒种子,在广袤的乌蒙大地萌芽、破土、抽枝、发芽,在铁血烽火的斗争岁月中顽强地成。
抽调一批红军干部,组建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和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坚持川滇黔边区武装斗争,开辟根据地,策应红军主力北上。
但是,这种盲目的恩偿仇报的反抗行动,根本无法动摇反动统治的根基,反抗者反被诬指为“土匪”“强盗”,时时面临着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危险。路该怎么走?
因为不堪忍受土豪劣绅的压迫剥削,串联穷苦兄弟,揭竿而起,拉起了一支队伍,劫富济贫,惩办土豪劣绅,袭扰国民党基层组织,在威信县地闹出了很大动静,令国民党地方当局颇为头疼。
红军长征过扎西,口碑载道,耳濡目染,殷禄才认定了红军是穷苦百姓的靠山,是为穷苦百姓打天下、谋福利的队伍。
曾经有一段时间,在昭通、在扎西、在毛泽东深情吟诵过的“乌蒙磅磗走泥丸”的广袤大地上,我们生活在乌蒙广袤大地上的我们,在“斗争”“专政”的狂热中,竟然漫不经心地丢失了一段不应该丢失的记忆——关于一个人、一支部队、一般光荣而悲壮的历史。
6月的一天下午,一位肩挎驳壳枪的二十多岁的青年农民,带领一支40余人的农民武装找到了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司令部,要求参加红军。